人工智慧的加入有助於建立社會信用體系:按照公民的行為對其評分,讓中國邁向「演算法治理」的未來。
他說,他從沒有被他的父母打過。聽不懂德文的人,會覺得你父親在責駡你,但其實他是低下身來,用和你眼睛高度一樣高的高度,平等而用心地在跟你對話,讓你明白什麼是可以,什麼是不合理。
你看著我無話說,對於我的訴求也無言以對。你是家裡唯一的孩子,但我們不會特別什麼事都要考慮你的獨特性。旅行時我們用嬰兒車推著你到處走天下。說真的,對一個全天要照護小孩的母親來說,我們的相處是全天的,你父親是晚上和周末才和幼小的你相處,經常他都可以是好脾氣的,我卻對你勸說不聽與撒野的行為經常力不從心。我想,這也造就了你隨地而安,隨處可睡的習性。
但是當我看到,你因為見到我哭而流淚,我也會心有不捨。將近十五歲的你,已經不是孩子了,但你青少年的火力四射,常常讓我吃不消,於是我選擇幾個星期消失一下,讓自己可以陪伴台灣的母親。醫生會按照現況判定選擇適合骨釘或骨板,等待受傷骨頭長好就能移除。
但恢復期要小心,因骨頭仍有孔洞比較脆弱,要避免碰撞或高強度衝擊。假使是幼童需要骨釘、骨板孔治療,相對一般成人,孔洞面積就會比率較大,骨頭再次受創風險也就比較高。而且放置骨釘、骨板的傷口有多大,取出傷口就有多大。至於成年人或年長者就不會特別建議,同時感染高風險者,例如慢性病患者,也會看狀況建議取下。
文:陳敬哲(NOW健康) 面臨骨折,目前經常使用的治療方法,就是用骨釘、骨板把破裂的骨頭固定住,再等它慢慢長好。另外,保守估計約1年骨頭就會長好,可以取出骨釘、骨板,2周後可拆線,期間內注意不要碰水。
因種情況就必須就醫取出骨釘、骨板,去除感染來源。有些部位局部麻醉就可以,就算全身麻醉也會比較輕,因為只是要把骨釘或骨板去除就好,麻醉用藥不會太重,大約1個多小時。陳政光解釋,由於骨釘、骨板沒有血管,假使細菌在骨釘、骨板滋生,免疫細胞沒有辦法前往壓制,病菌就會任意破壞周遭組織。楊俊佑指出,受傷幼童剛移除骨釘或骨板時,骨頭上會暫時留下孔洞,但不用太過擔心
但相較早先〈喝醉的西勒努斯〉(The Drunken Silenus, 1616/17)【圖3】,減少許多警惕的意味。例如〈劫奪留希普斯的女兒〉(The Rape of the Daughters of Leucippus, 1618)【圖4】與〈維納斯與阿多尼斯〉(Venus and Adonis, c.1630s)【圖5】,不論是留希普斯的兩個女兒或是維納斯,他們都正旋著腰與身邊的人物拉扯著。過去,巴克斯大多以幼年或青年的樣貌出現,而魯本斯為巴克斯的形象做了些改變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廣告商開始宣揚橘皮是醜陋的、販售消除橘皮商品——儘管那近乎無效。
在橘皮一詞被編輯放進時尚雜誌以前,魯本斯利用它來表現運動中身軀的動態感,它合理地存在於人體中,不論是用來凸顯畫中人物的肥胖,或是用來描繪美麗的女神/女人,呈現一種豐腴之美。橘皮(cellulite)一詞,最早於1873年出現在法國的醫學字典中,被用來形容類似蜂窩組織的皮下組成,當時還沒有發現橘皮與脂肪的關係。
不同的是魯本斯對皮膚表面皺褶的表現程度,越到了晚年,他似乎較不在意遵從古典以來理想美,那種光華溫潤的肌膚表現。比較魯本斯與普桑(Nicolas Poussin, 1594-1665)的酒神,普桑作品〈米達斯與巴克斯〉(Midas and Bacchus, 1629/30) 【圖2】,整體呈現和諧的畫面,頭戴著葡萄藤拿著酒杯的巴克斯一副泰然的樣子,如古典雕刻般的倚在石台上,身形完全是古典美男子的模板。
為了在人體的描繪上更細緻地呈現動態之感,橘皮的存在似乎成為必要的元素,加深人體運動中的視覺效果。肉體因運動而擠壓出縐褶,導致橘皮的浮現。另外一方面,當時的人們也未將「橘皮」與「醜陋」直接連結。1960年左右,這樣的審美價值在美國已逐漸被認同,隨傳媒的散播成為歐美國家的主流審美標準。Photo Credit: 【圖 4】Peter Paul Rubens, The Rape of the Daughters of Leucippus, 1618. Oil on canvas, 224 x 210,5 cm. Alte Pinakothek. Photo Credit: 【圖 5】Peter Paul Rubens, Venus and Adonis , c.1630s. Oil on canvas, 197.5×242.9 cm.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. 橘皮組織與審美 當魯本斯毫不掩飾的以豐潤的體態表現神話中的人物:三女神或林中仙子,乃至三位最美麗女神的候選人赫拉(Hera)、雅典娜(Athena)與維納斯(Venus),他們都被魯本斯以肥碩的臀腿現於觀者眼前。更大膽地把不規則的橘皮或是肉體擠壓的摺痕畫下來,這樣的突破也使得畫面更加生動。
魯本斯著名的轉動中人體表現方式,可見於不同時期的作品中。透過時尚廣告的轉譯,橘皮不再是一個中性的身體現象,而成為醜陋的特徵。
直到20世紀初期,隨著醫學突破,學者發現「橘皮」主要由不規則的皮下脂肪組成,但除了肥胖的女性外,大多數人的橘皮並不會特別被注意,在不影響健康的情況下也不需要被注意。Photo Credit: 左【圖 1】Rubens, Bacchus, 1638/40. Oil on canvas, 191×161cm. The Hermitage Museum. 右【圖 2】Nicolas Poussin, Midas and Bacchus, 1629/30. Oil on canvas, 98×130cm. Alte Pinakothek. 對照魯本斯的〈巴克斯〉,畫中的人物肌膚佈滿著不規則的皮下脂肪,呼應著擾動的背景,這樣的筆觸更增添一股動態的生機,觀者彷彿無意間闖入了一個酒吧包廂,撞見裡頭的人正亂哄哄喧鬧著的一瞬間。
另外一方面,「橘皮」在魯本斯的畫中,其實具有功能性。事實上幾乎任何人身上都可以發現橘皮組織,表皮鬆弛、膠原蛋白流失等原因,皆有可能造成脂肪的分布不均。
位在畫面中心的酒神,則是一個肥胖又醉醺醺的中年大叔,看起來已經對派對生活產生職業倦怠,又因為酒喝太多呈現一副橫肉四溢的體態。觀者覺得魯本斯描繪的人體十分豐腴,而橘皮的存在是一中性的、不直接指涉美醜的特徵。Photo Credit: 【圖 7】Votre Beauté, advertisements, February 1934, no. 288, p. 2 and 7, private collection. 在這些文章或廣告中,橘皮的被描述為肥胖的標籤,具有橘皮的「肥胖」女性是懶惰且邋遢的,甚至一度與酗酒、用藥等負面的生活習慣畫上等號,對生活不負責任的態度是導致外表墮落的原因,讓「橘皮」開始背負著污名。橘皮什麼時候開始變成一項零容忍的審美標準?根據歷史學者羅塞拉・吉吉(Rossella Ghigi)的研究,1930年代法國的《Votre Beauté》(1933)【圖7】與《Marie-Claire》(1937)開始在雜誌中強調女性以擁有光滑肌膚為美,將「cellulite」視為女性美麗的敵人。
晚年的魯本斯,將各種「肥胖」的型態運用自如,在一些作品中的肥胖形象不見得令人憎惡,例如畫出〈巴克斯〉(Bacchus, 1638/40)【圖1】這件作品。然而,橘皮對於女性而言,更像是無法被消滅的敵人,因為女性賀爾蒙(estrogen一類)是促進橘皮組織產生的因素,是無法完全消除的表皮特徵。
「橘皮」在魯本斯的畫中是一種具有功能性的形式,橘皮本身無所謂美醜。了解橘皮在繪畫中的表現,以及它的成因之後、污名的過程以後,或許我們(尤其是女性)可以更和平且自信地與之共存。
隨附於橘皮出現的負面觀感是很晚近的事,甚至可以說是時尚產業的一種「發明」。文:盧穎 巴洛克風格畫家魯本斯(上):刻意突顯「肥胖」,毫不掩飾地展現女神的橘皮 魯本斯畫中的橘皮之必要 繪畫中的橘皮呈現,一方面是為了強化畫面中「肥胖」的細節描繪、增加肥胖的真實感。
「酒神」(羅馬名:Bacchus,希臘名:Dionysus)源於葡萄酒的釀造之神,引申為豐收、歡慶之意,在藝術表現中一向以飲酒作樂、狂歡的形象,呈現代表著混沌、超越界限的特質「橘皮」在魯本斯的畫中是一種具有功能性的形式,橘皮本身無所謂美醜。然而,橘皮對於女性而言,更像是無法被消滅的敵人,因為女性賀爾蒙(estrogen一類)是促進橘皮組織產生的因素,是無法完全消除的表皮特徵。在橘皮一詞被編輯放進時尚雜誌以前,魯本斯利用它來表現運動中身軀的動態感,它合理地存在於人體中,不論是用來凸顯畫中人物的肥胖,或是用來描繪美麗的女神/女人,呈現一種豐腴之美。
過去,巴克斯大多以幼年或青年的樣貌出現,而魯本斯為巴克斯的形象做了些改變。位在畫面中心的酒神,則是一個肥胖又醉醺醺的中年大叔,看起來已經對派對生活產生職業倦怠,又因為酒喝太多呈現一副橫肉四溢的體態。
另外一方面,「橘皮」在魯本斯的畫中,其實具有功能性。文:盧穎 巴洛克風格畫家魯本斯(上):刻意突顯「肥胖」,毫不掩飾地展現女神的橘皮 魯本斯畫中的橘皮之必要 繪畫中的橘皮呈現,一方面是為了強化畫面中「肥胖」的細節描繪、增加肥胖的真實感。
不同的是魯本斯對皮膚表面皺褶的表現程度,越到了晚年,他似乎較不在意遵從古典以來理想美,那種光華溫潤的肌膚表現。例如〈劫奪留希普斯的女兒〉(The Rape of the Daughters of Leucippus, 1618)【圖4】與〈維納斯與阿多尼斯〉(Venus and Adonis, c.1630s)【圖5】,不論是留希普斯的兩個女兒或是維納斯,他們都正旋著腰與身邊的人物拉扯著。